在漯河,一粒小麥從郾城區16萬畝高標準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“第一車間”出發,足不出戶,來到雪健面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,變身為面粉、面條;
它在園區里拐個彎,來到漯河聯泰食品有限公司,經過精深加工成為一包包蝦條;
它變身淀粉,為隔壁鄰居雙匯集團的肉制品加工提供重要原料;
借力電子商務產業園,這些食品走向千家萬戶。
漯河被稱為“中國食品名城”,童年記憶中的雙匯火腿腸、衛龍辣條、南街村方便面都產自這里。去年,漯河市食品產業營業收入達2000億元,是真·“航母級”產業。
在這背后,作為糧食主產區,2020年漯河糧食總產量190.7萬噸,單產、總產均創歷史新高。養殖業方面,規模養殖比例超過90%,生豬產能恢復至常年水平的95%。
在漯河,不僅能完成糧去殼、菜去幫、果去皮、豬變肉的產地初加工,糧變粉、肉變腸、菜變肴、果變汁的食品深加工和制造也已十分成熟。去年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4.5:1,超過全國2.1個點,等于再造了3.5個農業。
產業鏈、供應鏈、價值鏈“三鏈同構”,是漯河的制勝法寶。
2019年,漯河出臺了《關于堅持“三鏈同構”著力打造完善豐滿的綠色食品產業生態的工作部署》,把“三鏈同構”細化為47項具體工作,形成了有目標、可操作、能落地、可考核的路線圖、責任狀。
以雙匯為例。
盡管雙匯以屠宰和肉類深加工為核心,但在美味擺上餐桌之前的所有環節,現在全部可以在漯河區域內完成。
目前在漯河雙匯第一、第二兩個工業園區內,向上游有飼料業和養豬業、養雞業,向下游有包裝材料、調味料、冷鏈物流、連鎖商業、國際貿易,形成了主業突出、行業配套完善的產業群。
像雙匯這樣產業鏈條長而完整的大體量名企業,在漯河不在少數。產業鏈上缺什么,政府就招什么,填平補齊,把短板變長板。
這只是第一步。
供應鏈的穩定和安全,也是漯河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的關鍵之一。漯河引導區域內聯合體抱團發展,各企業之間相互配合,協同作戰、共享公共資源、互為穩定的供應鏈。
政策的穩定性吸引了喜盈盈集團來漯河投資建廠,漯河聯泰食品應運而生,主要生產膨化系列食品。“我們來到漯河后,陸續吸引了很多配套企業來這里落地,比如食品包裝企業,我們給他們提供穩定的訂單,他們成長做大之后也有能力對外拓展業務,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,供應鏈條得到了保障。”聯泰食品常務副總經理張靜說。
除了企業聯合體間的合作,便捷的電商和物流體系也必不可少。漯河還是“中國快遞示范城市”,大力發展涉農電商,搭建體系化的物流網絡。
在召陵區漯河食品電子商務產業園內,配備了智能物聯港、漯河電商學院、網商運營中心、網商創意中心、網商孵化中心、跨境電商中心、物流分撥中心、生活服務中心、生產加工中心。
“我們先后引進村創、耘初、新供銷聚超等涉農電商50多家,建立村級服務站(網點),供、產、銷無縫對接,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、生產加工企業與電商企業互聯互通,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。”召陵區商務局副局長楊愛華說。
最后一步,就是提升價值鏈。價值提升不僅體現在產值,農民更要從中獲得切實效益。
漯河圍繞食品產業高端發展,做好創新、質量、品牌“三篇文章”,著力提升價值鏈。
創新方面,增強科研投入,建立云平臺。
目前,漯河市累計幫助各企業搭建國家級、省級研發平臺84家,食品企業每年研發新產品300個以上;企業自主建設省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10個、博士后工作站4個、院士工作站2個。
成立食品行業工業互聯網標識應用創新中心、江南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漯河分中心,形成大宗糧食電商服務平臺,聯結各類批發市場50多個,農村連鎖超市1400多家,中介組織1500多家。
△雙匯屠宰生產線頭頭檢驗
質量方面,獎勵標準制定。
設立市長標準獎,對主導或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的企業和組織獎補。
品牌方面,打造全產業鏈典型。
近年來,漯河通過實施“十百千”億級產業集群培育、“小升規”培育、“小升高”培育三大工程,形成了雙匯肉制品、中糧面業面制品、喜盈盈烘焙膨化食品、衛龍休閑食品、中大恒源健康食品、三劍客乳制飲品六大產業全鏈條集群化發展的品牌典型。
在食品全產業鏈發展的基礎上,漯河市根據細分領域,建設專業園區,全面推進“食品產業+裝備制造業”“食品產業+造紙”“食品產業+醫藥”“食品產業+鹽化工”“食品產業+物流”“食品產業+動物飼料”六大鏈條建設。
在如今的“三鏈同構”模式下,一個產業就是一個龐然大物。全市六大鏈條、25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、100家龍頭企業、200家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有機協作,串點成鏈,組鏈成網,農業生態體系良好運行。去年,漯河市食品產業共帶動農戶25萬,戶均增收3000多元。
作者:農民日報·中國農網記者 王壹 王巖
責編:瘦馬